首页
公司简介
精品线路
地接线路
组团线路
兴安线路
新自由行
旅游攻略
会议接待
游客留言
旅游风光
漠河出发五源岭观杜鹃赏石林特价一日游行程安排:早7点准时从..
第一天:漠河胭脂沟北极村早8点从漠河县城出发,前往胭脂沟(..
漠河找北旅行社会议接待中心可在漠河县境内提供20至500人召开..
分类
公司介绍 新自由行 旅游攻略 会议接待 北极文化
北极文化
发现漠河石林群:五源岭探险实录(一)
2017-02-17 15:33:08 来源: 作者:漠河古莲探险队 【 】 浏览:4062次 评论:0

       发现漠河石林群:五源岭探险实录(一)

五源岭位于漠河县西南方向富克山无人区与内蒙自治区交界一带,东北至西南走向,绵延30余公里海拔超过1200米独立山峰10余。因有大林河、古莲河、恩和哈达河、阿巴河、乌玛河五条河流河发源于山岭,因此人称五源岭。五源岭最高峰海拔1352米,为大兴安岭北部第一座海拔超过1300米高峰,号称北极第一峰!也是漠河县境内第一高峰,因流入额尔古纳河的乌玛河源头发源于此高峰西侧,因此称五源岭主峰为乌玛山。

2013年8月20日,漠河县古莲探险队首次走进五源岭探险,2013年10月下旬,隐没于大兴安岭漠河县无人区内的五源岭发现石林群的消息见诸报端;同年年底,漠河县委县政府始组织考察并收集五源岭地质资料,为申报地质公园及旅游开发做准备;2014年底,五源岭西部申报获批为黑龙江省级地质公园;2015年起,漠河县政府始开发命名为漠河石林的五源岭西部。

如今五源岭独特的地质成因及神奇的自然美景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景区建设亦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做为五源岭探险活动的组织者,有必要将五源岭探险的全过程介绍给大家,以便让大家了解探险团队的艰难探险经历,感受险峰兀立、石嶙峋、层峦叠翠、千姿大气的五源岭神奇之所在。

2010年,探险队成员漠河石林发现者听曾经在五源岭狩猎多年的老猎人说富克山与内蒙古交界处有多座大山连成一片,山上猎物多,因山高石头多且处于偃松林带,因此犴、马鹿、獐子、熊、野猪等动物特别多,山上多石景,非常好看。

后经多次向老猎人咨询五源岭具体位置等基本情况,结合谷歌地球上查找石林痕迹,最终于2013年8月确定进入五源岭探险线。

一、一探五源岭

2013年8月20日早8点古莲探险队9人乘3台车准时从漠河县城出发,漠古公路过大林河桥富克山检查站进入富克山无人区。前行经富克山防火外站后前行10公里右转进入克波河支线,公路为林业采伐砂石公路,路况尚可距离公路终点8公里处克波河桥坍塌,桥面两边折断,倾斜凹陷下落于河面上,对岸端形成50度斜坡,经紧急处理,有两台越野车惊险通过,给养车停止前进。

约12点抵达公路终点(海拔800米),20分钟快餐补充体力,队长决定留下三名队员负责山上山下联络接应,其余六人重装备徒步进山探险。此时节正值大兴安岭秋季收获之时,野生食用菌遍布林间,无人区的缘故,五源岭成千上万吨的食用菌就自生自灭于此,公路头有采山人的帐篷,但采山人当前的采集目标是生长在沟谷里价值更高的蓝莓果。

由于无道路,只能按照GPS定位直线前行,时而在沼泽塔头里穿行,时而在坡陡林密的山林间手脚并用缓慢行进,加之装备沉重,行进速度极其缓慢,特别是进入偃松林带后,横七竖八的偃松枝干形成一道道“篱笆墙”,队员们不得不“上窜下跳”,绕来绕去。行进途中不时发现野猪、熊等动物留下的痕迹,庆幸没有与野兽亲密接触,但难免心生恐惧。

在大本营时隐约可见远处较平缓且植被稀少的山峰顶部,普遍呈现灰白色,局部有条状黑色带。进入深山后,爬过一道坡又是一道岭,始终未能再见那座山峰。极难行进的路径加上每人重达35千克的负重导致队伍移动非常缓慢,队伍虽然一刻不停的行进,三个小时过去,GPS显示距离所定位的目的地直线仍有近2公里多。

至下午4点30分,队员们已经筋疲力尽,不得不在距离一山头百余米处停下休息。稍事休息后翻越面前的山头,一道从右侧群山间延伸下来的山谷横在眼前,这是我们已经临近第一个目的地极好的证明!透过林梢,走在前面的队长惊喜发现稍左侧前方河谷对面山坡上的石林群!队员们同时发现河谷对面沿山坡向上数公里外山脊上一形如城堡的石林群高高耸立!

此时此刻,发现石林群的喜悦冲淡了一切疲惫,忘记体力透支的队员们快速向对面的石林群冲刺!“望山跑死马”的道理此更显深刻透彻,不足2公里的距离,率先抵达石林群下的队员也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

这一处石林群正是在谷歌地球上定位并编号,距离公路头(大本营)最近的一号石林群!近观一号石林群,可三个小群落最高处25左右石林群分布在南北长600米、东西宽80米范围内。石林石质为硬度极高的花岗岩,表面风化出露有坚硬的石英颗粒。详细观察发现:一号石林自然成景奇特,有一线天、石洞、神兽、石门佛龛十余景观;石林中下部蕨类及苔藓类植物广泛分布,石林顶端生有偃松等杂树,自然生态完美呈现;石林中部至顶部石壁有无数个形状如佛龛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臼也称风蚀壁龛,堪称神奇。

面对满目奇景,疲惫的探险员们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

天色已晚,探险队没有按照预定路线向刚已确认位置的“城堡”(三号石林群)方向前进,而是向路途看似更为平缓的二号石林群(还未能看见)方向进发,以便能接近主峰,次日探秘二号石林群及主峰后返回时再探三号石林群。

沿山坡穿过一片茂密森林下遍布一种叫杜香的低矮小木丛,这种植物根部相连,枝如绳结且层层堆积,在上面行走相当劳累,一脚下去陷入几十厘米,想步子大一些是不可能的,只能高抬腿小步挪动一公里过后,山坡上是发生过火灾的过火地带,脚下开始出现成片且长着杂草、小灌丛及青苔的大块石头构成的石海,一种当地人叫“托盘”的植物广泛分布,枝头结满红红的果实,口感极佳,但植株上遍布小刺,行走其间小刺不停进入鞋内,苦不堪言。此时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100米,眼前的石海石块变成白色或淡黄色,上面植物稀少,队伍进入更为明显的火烧迹地,枯树林立间一堆堆一簇簇偃松树干不知在什么时候失去生机,皮叶全无,此刻似堆堆白骨。森林防火部门工作数十年的向导齐祖岭分析说,此地火灾发生时间已经超过30年。

晚7点50分,队伍抵达一处台地,户外活动经验丰富的向导在石海间发现一处水源,天色不早,队长决定在此安营扎寨,野餐后宿营。

进入帐篷后,一天的劳累感顷刻袭来,队长及另一名队员出现腿抽筋现象,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自行咬紧牙关使出吃奶力气双腿反复蹬直,几分后有所缓解,如此反复数次过后抽筋现象消失!若无力自行解除痛苦,可由两人帮助拉伸,但拉伸力道不易掌握。以前咨询过这样的问题,大多认为骨质缺钙加过度劳累使然。

8月21日晨4点30分有队员起来拍日出,向导和另一名队员还在帐篷内熟睡时,队长带上照相器材决定登上正北方向山顶观察地形。眼前山坡一片黑色石海,有少量活着的偃松丛近看,黑色的石头上长满石耳,原来在谷歌地球上看到的卫星图景色是由于火灾的原因造就:当时火灾波及数平方公里多个山头,火灾发生前山顶大部被偃松覆盖,大火过后,大部分偃松林消失,生长偃松的石海上少量的土壤在随后的时间被雨水冲刷得一干二净,部分生有石耳等苔藓类植物的石海也因火失去生机,因此,过火地除裸露的白色石就是白色的偃松枯,石缝间或有些绿色也仅仅是新生野草。五源岭主峰及附近山峰灰白色地带是过火的石海加偃松地带,而黑色区域则为长满石耳未遭受火灾波及地带。想当年这里曾经的山林大火极其惨烈,导致过火地貌及生态环境彻底改变。

队长攀登至一处缓坡后,有三名队员已经跟了上来,四人经过一处缓坡登上山顶发现一片开阔的台地,台地后面远远的缓坡上俨然矗立着一座石筑古城号石林群):虽然只剩下大半面环形城墙,但仍然大气磅礴!城墙内大量似人工打造规整的巨石遍地倒卧,如古城建筑的构成部件一般;观眼前奇景,可瞬间丰富人的想像力,正如猎人所言:想什么就是什么。

四人此时已经忘记还没有吃早餐,忘记了一个多小时的攀爬劳累,边依石林群走向考察边为看到的石景命名:有胜利墙、西城门、角楼、天生桥、射雕台、天赐碑、北隘口等数十景观。此外队员们还发现:城墙内局部有火后幸存下来的偃松群落,一些还留存少量土壤的石面杂草间已经长出偃松幼苗,石缝间生长着白桦树、花楸树及西伯利亚杨树,数量虽然不多,树龄也不算大,但已能体现生态自然恢复的神奇力量,虽然恢复至火灾前的状态时间会相当慢长,已见可能性还是给人些许安慰!观察、拍照、想像,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虽然四人在穿过台地时发现一片植株矮小但硕果累累的蓝莓,也就着露珠吃了一些熟透的香甜可人的蓝莓果,但来时只是想看一下地形,未带水和食物,此时已经饥肠辘辘。如若返回宿营地取给养又浪费时间,时间不早,四人决定这次探险不再登五源岭主峰乌玛山(因乌玛河源头距离山顶仅800米而命名)更改行程为:登五源岭十峰中海拔1287米第二高峰,然后返回露营地,再前往三号石林群探险

古城是一平缓台地,台地有丛桦、白桦及少量花楸树,为火灾后新生。此时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190米,走在前面的队员竟然在石海草丛间发现一个水塘!似乎人为摆放的石块间这一处十余平方米大小的水显得不可思议,饥渴无比自然是一顿饱饮!三名队员还别出心裁地脱光膀子痛痛快快的来了个泉水浴!站水池边说话时队员又有一个新发现:古城方向清晰传回大家说话的!原来古城北面石墙形成的回音壁效果所至,一般情况下回音产生于环形山谷或环形建筑物之间,而此处回音效果显然形成于环形墙体外侧!队长说返回时走到古城正面也就是环形内侧再试一试看有没有回音效果。

饱饮后大家二号峰冲刺,登上一个山头眼前一片台地后面又是一个山头,GPS显示:距离二号峰顶直线还有700米,但眼前阶梯状台地一道又一道。过火的偃松林带加石海并不算难走(与后来考察时的原始偃松林加石海相比),但杂草小灌木加相互勾连的偃松丛弯曲的树干丛及大小不等的松动的石块严重限制行进速度,又是绕来绕去,深一脚浅一脚,时不时的还要摔上几跤,直到中午11点四名队员才抵达二号峰顶。

二号峰顶是一大片约有二十余公顷的平坦台地,台地边缘发现一个立在石块间标识模糊的木桩,上面的标识文字或者数字已经不见,看样子这个木桩至少是半个世纪以前立在这里的,应该是省界桩此时站在山顶回望已经看不见二号石林群,因其完全隐没于台地后面,但可以清晰看见三号石林群壮观景象向西南方向远眺,可观赏到另一景:一道长长的山谷伸向远方,两侧分列着重重叠叠山岭,这是一处只有登上高山顶才可一见的“一目九岭”景观;山顶东侧可清晰看到主峰模样,GPS定位距离接近3公里,但在异常难行的石海间往返6公里至少要5个半小时,看来更改行程是正确的选择

四人在二号峰顶堆起一座石堆拍照后返回露营地。返回时有意从二号石林群东侧绕过“古城”,目的是察看城东侧情况。绕行至城墙正面时再体验城墙回音壁效果,未听见任何回声;下行至那片野生蓝莓地后,饿极了的四人自然是一顿猛吃,一把把的野生蓝莓果解渴解饿,煞是令人振奋。

12点30分四人才返回露营地,留守的两名队员早起后去追赶过四人,到达“古城”时四人已经登上二号峰,两人只好返回营地,准备好午餐并打好背包。

大家一起边午餐边商议下步探险路线,因均感力不从心,最后决定午餐后稍事休息按照优化路线返回大本营,结束本次探险。

因已经习惯在石海上行走,回程选择的路线石海路段占全程的三分之二,大家惊奇的发现,石海几乎从山顶直接延伸至山下,沿途凡生长着偃松的石海地段几乎看不见活着的偃松,而山谷石海间落叶松却生长茂盛,强壮参天,看来特殊环境下高大的树木比低矮树木有保全生命,茁壮成长的优势。

回程经过的山谷内有一条小河长数公里,沿山谷走向判断发源于二号峰,从宿营地下行500米便可听见石海下有流水声音,为小河暗流,又行800米左右小河出露,地下河成为地上河,直至山脚下。小河全长约3公里,落差270米,局部有瀑布潜质。昨天去探访一号石林群时曾经跨跃过的就是这条小河

返回途中体质好的队员李重辉抵挡不住蘑菇香气的诱惑,边走边,大有收获;其他队员大多筋疲力竭,只恨爹娘没生出两条强壮的大腿,大口喘着粗气,咧咧沟沟缓慢行进。

小河汇入主河流后山谷开阔起来,这一带林相极特殊,风景更美;靠近山谷湿地的山坡上以樟子松为主,几无杂树,山坡或山顶亦分布着石柱景观,因时间不早,体力不支不可能一一细看。

直到最后的300米路时才与进山时重合,看来探险硬性走直线是极其错误的,科学安排路径,绕行避开艰难险阻是必要的。下午5点全队六人顺利抵达大本营。后勤组已经备好酒菜,其中有肉炒蘑菇,开怀畅饮后乘车返回漠河首次探险结束。

二、二探五源岭

考察组:成员9人,其中后勤2人,考察人员7人。

考察时间:2013年9月6日至9月8日。

本次探险准备利用三天时间,主要任务是:详细考察一、二号石林群;登主峰乌玛山;探访三号石林群,如有可能探访中石林群(在谷歌地球编号时未发现处在三号与四号石林群之初间谓之中石林)。

2013年9月6日上午9点50探险队9人(部分队员重组)从漠河县城出发,12点10分抵达坏桥处发现林业工人已经拆除坏桥,准备重建新桥,道路彻底中断,坏桥距离公路终点还有7公里,队长决定以桥头为大本营,20分钟紧急午餐,餐后以桥头为徒步起点进山,两名留守大本营队员亦同行,主动送进山队员至公路头,第一天行程随之改变。新队员摄影师老孙能否跟上队伍是最令人担心的事尽管他本人信心十足。

因装备重,约下午2点30分队员徒步抵达公路头,公路头仍然有数个采集者搭建的帐篷,帐篷中无人,大家见有台摩托车停在帐篷外,车钥匙亦在车上,大家当即决定往返桥头与公路头时借用摩托车。

大家稍事休息后过独木桥进山,两名留守队员又送进山队员近2公里才返回大本营。全队沿上次探险返回时路径找到的采集行进4公里左右时,令人担心的事发生了:老孙双腿抽筋,疼痛难忍,动弹不得,队长急令两名队员每人拉着老孙一只脚用力伸直,一名队员双腿,老孙忍着疼痛,10余分钟过后抽筋现象停止,大家原地休息等待老孙,但老孙自觉无力再跟上队伍,虽然不想放弃。但队长考虑后续路途更为艰险漫长,决定留下一名队员陪老孙,因为此时距离一号石林1500米远,只须过小河山坡就可抵一号石林群。队长嘱咐陪同老孙的队员就近搭帐篷宿营,注意观察老孙恢复情况,如果明天不能正常行走就让大本营队员过来将老孙接回,能正常行走就登一号石林南片,如果不再抽筋现象可详细考察一号石林群全部,然后返回大本营。这样也不枉老孙来一次五源岭。

队长正在用对讲机安排大本营第二天派人到公路头接应老孙俩人时,从后面山坡上走下来一个采山的男子,但见:身后背着大型塑料桶、衣衫褴褛,特别是那条裤子,下半截几乎由布条组成。原来男子是进山采红豆的,他说他从早晨出来到现在还没发现成片的红豆,而我们停下的山坡上就有很多红豆,他说这不够他采摘,后来明白他说的成片红豆概念:不仅仅是从蹲下到起来就已经满满一桶,而是一片可以一气采它个十天半个月也采不完才行!我们问他一个人上来怕不怕野猪或者熊瞎子,他说:“不怕。我们又问:“公路头的摩托是的吗?”他说:“我们来回运送红豆有用的于是我们他把摩托车钥匙放在他们公路头的帐篷下,我们这几天要用他的车,可给他些油钱,他说不用给钱,回去用就是了。看来明天老孙他们两人不用再徒步走那七公里了,老孙也说要不是那七公里他也不会到这地步,大家哄堂大笑。

老孙俩人留下休息,大家继续前进,约下午4点20分顺利抵达一号石林南片区域(上次未探),南片石林高度虽然没有北片那样高,但风蚀痕迹非常明显,中部一个很大面积的石壁上遍布风蚀窝,西侧一巨石上垂直结理将巨石一分为二,缝隙高近20米,宽度一人勉强通过,是一处很别致的一线天景观;一处石景酷似河马张着大嘴,命名为“河马啸天”。

沿山脊上行约400米抵达一号石林北片区域,探明石门洞(上次未探)情况后又沿北侧登上一大石柱顶部,在面积约3平方米平面上发现一天然成形石椅,造型生动有趣。

向二号石林群进发,途中在石海台地上发现一丛花楸树(百余株长在一起),果叶一片火红,可自成一景。6点30分抵达号石林群西侧一片开阔地时,向导在巨石间发现水源,因天色已晚,未能按照计划行程抵达三号石林北侧,临时决定安营扎寨,每人选择一块平坦的巨石搭帐篷,四周全是过火后烧死的偃松干,大家就地取“柴”,点起篝火,因偃松干含有油脂,火很旺准备晚餐,大家在篝火旁喝着小酒聊天设计明天的行程。晚餐后天空无云无月空气异常清新更是星光灿烂,是拍星轨的好时机,队长用5个小时拍出三张星轨照片

9月7日5时30分拍日出风景,6时队伍按照更改行程从宿营地轻装出发,7时再探二号石林境后穿过“古城”,抵达上次发现的水源处发现:短短的半个月时间,池内此刻滴水全无,池底自然堆砌的巨石块出露,表面干爽,如果不是上次在此发现水池,此刻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里是曾经一池碧水!大家认为这也许就是天意,原计划昨晚宿营地正是这水池附近,后改变计划选择的宿营地距离水池达1000多米!多亏改变计划,否则回头再去找水源那可真是件痛苦的事。好在虽然水池不见了,但此地回音效果还在队长偷着想:是不是因为那几个贪婪的家伙在这个水塘里又饮又浴弄脏了水惹怒了水神呢?

选择最佳路径绕过二号峰向主峰冲刺。宿营地直线距离主峰4公里,因中间有数座台地,为节省体力部分路段绕行,全程基本为过火地在一台地发现一段过火带与原始地带交界线:白色偃松枯树干丛加灰白色石海是过火地带,而黑色的石海加原生态高山植被群落则为幸存的原生态地带。原来在这高高的五源岭上,自然界生死之间的界线划分在黑色或绿色与灰白色或浅黄色的色彩之间!可想而知,五源岭上的大火是相当惨烈的,过火地带几乎没有火后余生。而大自然对伤痛的自我修复能力无比强大,看那过火地带,石逢间杂草、灌木丛生,稚嫩矮小的偃松苗是小动物们热心“播种”的成果,不时出现在眼前的美丽花楸树枝头挂满红彤彤的果实,蓝天白云下,五源岭上这黑白相间、黄绿相衬的五花山色是一道独特的奇美风景!

通往主峰的“路”不是人们走出来的,而是探险队员绕行出来的,遍山石海,杂草、灌木遍布,枯木横陈,浅沟、陡坡、巨石挡道,路途艰险,队员相互照应,小心行进。途中发现有多处水源,及时解决了饮水问题,同时也消除了二号石林群水池消失留下的阴影。

前方不远处,主峰突兀出现在眼前,接近主峰时植被开始茂盛起来,红豆成片,见少量蓝莓果,看来主峰附近没有经历火灾。主峰高出台地近百米,密集的偃松林环绕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偃松覆盖着巨石组成的石海,攀登这样的巨石海偃松林可谓寸步难行:穿行其间,上不见天日,下不能立稳脚跟,踩着偃松枝跨跃巨石、石逢,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石井”,破皮、划伤是小事,掉下去爬上来是常事。

偶而露在外的平整巨石上,发现有松鼠吃过的偃松果果皮,大家形象这样的巨石为松鼠餐桌,枝头上也可见松鼠或飞鸟吃去大半剩下的偃松果12左右全队终于登上海拔1352米的乌玛山峰顶,主峰顶表面与二号峰顶相似,为平缓石海台地,面积更大些,约有数十公顷,山顶西部一隅生有偃松林,是山坡偃松林的延伸部分,虽然植株不高,但奇迹般有大量偃松果实,每年这个时节高山上偃松果早已掉落或被小动物吃光。队员们边采摘边开玩笑说,乌玛山上的小动物讲义气,为我们留下这么多果实。山顶中心地带有一偃松与西伯利亚赤杨混交小群落,偃松比较高大,而赤杨俗称水冬瓜,喜水,大多生在河岸或沟谷内,因此大家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积水小区域,雨量大时可能形成“古城”后面那样的小水池,即使现在地表无水,但植被下含水量较其它区域要高许多。

沿山顶平台走一圈,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自不必说:云朵在天边列队,群山已在脚下,天空有雄鹰盘旋五源岭走向一目了然西南方向一号、号、中石林、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石林群清晰可见,仅三号石林隐没在山后。沿山脊向东北方向望去四座海拔超过1200米山峰依次排列,山峰间台地或山坡上几乎都有石柱群分布!因谷歌地球更新缓慢,所显示东北山峰情况不清晰,所以在登主峰前对东北四峰是否有石林群情况一无所知。今天得以直观了解,是登主峰后一重大收获。如此看来,针对东北部的探险活动应该早日列入计划。

主峰北侧发现不见文字的标桩,用大铁钉与木杆制成的木架子,估计为大地座标点,看样子也有五十年以上历史了。主峰还可观赏乌玛河、恩和哈达河及大林河河谷风光,清晰可见伸向内蒙古方向的乌玛河谷一侧多处山坡草场;主峰平台西侧很大,我们正是从西侧登顶,已经见识大风的寒冷,但平台其它区域却无一丝风,阳光明媚环境下的自然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在山顶拍照,堆石头标志堆,拜山神,停留近三个小时后沿西南侧山坡返回营地,在接近二号峰发现石海间一涓涓细流,观察发现为大林河一支流博洛乃根河源头,山多高水多长果然如是。

下午3返回营地,探险主峰往返行程10余公里,用接近9小时时间,队员们均已经体力支,看来今天已经无法完成号石林探险任务,只能先抵达号石林附近择地宿营,次日再行探秘。行程也再一次更改:不再探访中石林,详细探访号石林后下山。

下午330分起程前往号石林城堡方向,接近晚6抵达距三号石林群台地数百米的山脚下。虽然劳累,向导仍然开始寻找水源以便靠近水源宿营,一部分队员还是抵御不了那座“城堡美景诱惑,借落日余辉,爬上城堡先睹为快。

向导用了近一小时时间也没能在附近找到水源,队长想起来时在树林间发现的一处水塘,距离山脚400米左右,大家一致意见还是就地宿营,然后水塘取水。

因气温下降,先燃起篝火取暖,后搭帐篷、准备晚餐。直到9时大家才钻进帐篷休息。

9月8日早7时,一切准备就绪,全队轻装开始详探号石林群:城堡位于号石林群北端一处有数十公顷大小的平缓台地中间,区域面积有6公顷左右东西两两个石林合。西面石林组是“城堡”中心部分,最高处高度超过30米,巨石叠起,鬼斧神工,最为神奇的是城堡间有两处状若古代武士一般的石头人像,造型异常逼真(后有高人命名其一为堂吉诃德);石林间有一通道一样的关口,从关口可直接穿过石林组;石林组南端顶部一独立平台上一块巨石状若巨桃,是否为蟠桃会遗落?

而东面石林组略显平淡,但形体巨大,顶部有多种动物造型,虽不算逼真但也凑合,关键是一侧容易攀登,其顶为极好观景台。

城堡所在台地周围更是奇景连连:有龟牛对望、神龟独行、石屋、六块石(如人工将六块几乎等大巨石叠起)等十余奇景,其中龟牛对望为一绝:两动物体型巨大,形象绝对如真,独处西北一侧。

沿西南山下行600米内有四个石林组,以象鼻峰为精华景观,一线天、四师徒岩、象鼻石、僧帽石、狒狒石、漏斗石、藏宝洞、巨鲸石、千层宝钟等二十余奇异景观震撼人心!亦是探险队员们发挥想象力的结果。奇特景观之一四师徒岩,似西行的师徒四人俩俩相对,孙大圣与八戒的头像如人工雕刻般逼真;一线天与象鼻石同样令人称奇:一线天宽约1米,长度超过30米,高度也在30米以上,一侧出口处有一棵百年树龄落叶松,有一树当关之联想南北走向形成一风口,当日白天天气酷热,风口成队员纳凉之所,蚊虫因风大而站不住脚,队员可纳凉也可巧躲蚊虫叮咬之苦;象鼻石的象鼻由数块巨石叠成最下面的那块最小,悬而不落。

本次考察地质知识收获:发现大小不一十余个岩臼,大的直径超过一米,深度超过30厘米;三号石林群南侧发现两个风蚀穿洞,二洞虽然不算大但形态特别,一个形成在石林顶部边缘,为上下相通的漏斗状另一个形成在立壁面,横向有两孔排列中间有一纵向石梁,形如金丝猴鼻;在二号石林组南侧发现两处大型千层岩结理景观,岩石层层相压,每层几乎等厚这些发现有力证明,风蚀、寒冻、冰川共同作用是造就五源岭石林景观的综合成因三个石林群石林立面上均有所发现的大量肚大内圆的石窝,这不可能是冰川作用形成,是长期风蚀寒冻的结果冰川运动可以造就出花岗岩千层岩景观的理论在此有所验证。

综合结论:五源岭石林景观是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所造就。无论怎样,我们所看到的石林景观其实处在熔岩形成岩石后必然经历的消亡阶段,我们只需愉快欣赏这鬼斧神工的神奇美景而不必担心她会在我们眼前消失,因为大自然对花岗岩蚀速度非常缓慢

三号石林所在山脊亦为过火林带,次生林木纤小,红豆植株成片,队员们纷纷采摘解渴采满20公斤一桶不会超过一小时。大家说回去告诉那采山人,这里可能就是他所说的密集成片一片能采个十天半个月的理想红豆。此时队员们已经又渴又累,可带来的饮用水已全部喝光,采摘红豆一往嘴里填是正事,解渴、香甜!

吃罢北国红豆,返回宿营地走进石林群下一片原始森林时发现:“城堡南侧山坡及正面的沟谷未受火灾波及,仍然保持奇美的原生态状态,林莽重重,苔原密覆,置身其间,人也增添几许野性

下午1时,大家强忍饥渴陆续返回宿营地。料到会缺水,且担心大家出现中暑现象,提前返回宿营地的队员张宏岩刚好从取水点取回几壶水,燃眉之急得以解决。

简单午餐,休息时大家商量:不按计划翻越左侧山梁去上次考察返程经过的那条山谷,而沿面前较宽阔地带下山,尽快到达沟底,以便快速找到饮用水源,避免因天热脱水。

下行不到几百米后才发现,不知什么原因导致下行路线上倒木杂陈,形成一个面积很大所谓的倒木圈”,高大的树木下次生林非常密集野草没人,行进十分困难,重装备穿行在“倒木圈”里怕是最令人恼火的事,迂回钻爬,装备卸下背起是常事,迫不得已行进几十米不得不歇息几分钟。穿越这个“倒木圈”足足用去2个小时。

过“倒木圈”后,高大的树木间倒木消失,次生树木也不再密集,而杂草越来越茂盛。越往下走,杂草间大型野生动物穿行痕迹越多,清晰的熊掌印说明这里有多只熊出没,野猪拱出的大片痕迹亦清晰可见。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有打猎经的向导说野生动物都怕人,听见有人的声音就会走开可能是没有遇见熊或野猪的原故,也可能是向导所言不虚,反正队员们此后已经不再那么害怕。队长始终走在最后,有时远离前面队员几百米,当看见熊迹特别是看到新鲜的熊的粪便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人们都说看熊时不能跑,因为人跑不过熊,且谁先跑熊就先追谁因此出发前大家一致意见看见熊时谁都不跑,站在一处静观熊变,如果见熊靠近,大家一起大喊,看能不能吓跑熊,如果吓不跑就一起和熊打一架,反正都带户外刀具,说不定大家一起对付一只熊会易如反掌。熊肉是美味,熊胆是高级中药材,野生的还会更值钱,何乐而不为呢?

在大家都快要脱水的时候一条小溪及时出现在眼前,此时基本走出了那条令人生畏的山谷,来到无高大树木的宽阔地带

下午5点30分顺利抵达公路头,接应队员早已等候在此,用采山的摩托车,半个小时就将进山探险队员一一接回断桥处大本营大家发现老孙他们两人昨天已经全面考察一号石林群,后想继续向二号石林进发追赶大队,但留下的队员担心抽筋复发,劝老孙一同返回营地。大家原以为他会当天返回县城,但如他所说,已经遗憾的没能跟上队伍,绝不能错过和队伍分享探险成功的喜悦。他还下决心回去加强锻炼,争取下次还和大家一起去完成全程探险。后来老孙真的参加了探险队组织的另外一次户外探秘活动,只是队长考虑他的实际情况带他去的是一个叫鱼鳍山的地方,去那个地方比较容易且当日去当日回不管怎么说也算让老孙对探险活动增强了信心,日后还有可能和大家一起去从事探险这类虽有一定风险但意义深远的户外活动。

老孙及留守队员已经在桥头处备下酒菜,修桥的几位师傅听我们说起下山时经过的那个山谷时告诉我们:五源岭有两条山谷都叫黑瞎子沟,我们经过的这一条山谷黑瞎子非常多,采山的人和采伐的人都不敢轻易进入。大家听了修桥师傅的话真的有些后怕,庆幸我们运气好,没与熊相遇。

   庆功的一番豪饮后返程,五源岭第二次探险结束。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